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回头看”工作落地见效

2017-05-23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

本报北京讯 记者日前从人社部获悉,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回头看”工作启动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狠抓整改落实,建立职业资格监管长效机制,营造职业资格改革良好氛围,确保违规职业资格事项清理到位,取得了积极成效。

为巩固职业资格改革成果,加强职业资格设置实施事中事后监管,人社部于2016年底专门印发《通知》,启动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回头看”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专门制定工作方案,强化责任落实,普遍建立了责任到人、层层督办、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文化部、水利部、农业部、质检总局等部门主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分管部领导进行了专题研究。北京、天津、山东、青海、甘肃、新疆等省份由人社部门牵头,建立跨部门的协同联络机制,明确“回头看”工作时间表、路线图和职责分工,密切协作,协同推进。

按照《通知》确定的督查重点,各地、各有关部门组织拉网式排查,全面摸底,认真查找职业资格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是落实国务院决定不到位的问题,狠抓整改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国资委等部门在全面自查基础上,聚焦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抽查,开展专项治理整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进行重点抽查,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职业资格清理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河北将减少职业资格事项纳入省直机关作风整顿“一问责八清理”专项行动,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基层意见,防止变相恢复和明撤暗设问题。

为推动职业资格清理整顿工作向纵深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以“回头看”为契机,建立职业资格监管长效机制。黑龙江、贵州等省份加强跟踪督查和日常督查;陕西开展分类督导检查,对于工作进度较慢、落实不力的单位,专门督导、点名批评,限期整改落实;甘肃采取厅局自查和现场抽查等方式,畅通群众举报和媒体反映渠道,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北京建立市级、区级和机构“三级监管”制度;天津将职业资格证书管理纳入日常监管内容,定期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优化职业资格服务。

同时,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舆论引导,积极引入媒体和社会监督,营造职业资格改革良好氛围。陕西、河南、内蒙古、云南等省份通过互联网、报刊和广播等多种形式,在本地区积极宣传和解读减少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相关规定、要求和改革效果。农业部等部门利用行业性报刊媒体刊发专题文章,对本领域取消职业资格事项的改革效果进行宣传解读,对已取消职业资格事项进行集中公示,公开举报受理联系方式,接受社会监督。(记者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