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党旗红 ——阳原县抓党建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纪实

2017-06-23 文章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56头肉牛已发放到贫困养殖户家中, 新建的整体搬迁村住房靓丽宜居,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

围绕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阳原县树立 “党建+”理念,使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无缝对接, 实现了同步谋划、 同步推进、同步发展。

打好“组织牌” 建强党建扶贫“指挥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阳原坚持“两手抓”, 一手抓调整, 对看摊守位不思进取、 因循守旧不善发展、 群众满意度不高的“三不” 村党组织书记进行撤换,将致富能手引入班子;一手抓管理,把村党组织书记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纳入干部培训整体规划。

“党建扶贫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领头羊选的好,就能形成 ‘羊群效应’;领头雁选的优,就能铸就 ‘群雁齐飞’。”县委书记孙海东对抓好党建促脱贫有着深刻理解。

致富不忘乡亲的孙健中、带领群众发展旅游业的张迎晓、一心为民谋产业的杨海滨等一批能人,如今担任了村书记职务,成为贫困村领富带富的先锋员;全县301名农村党组织书记、600多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接受了全覆盖培训;发展药材种植的高少飞等12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成为了推动脱贫的骨干力量,这些,为阳原县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同时,省、市、县489名干部组成的帮扶工作组, 也为阳原开展 “党建+” 注入了活力。 驻村工作组组长全部担任 “第一书记”,实现了贫困村第一书记全覆盖,在工作中也涌现出倾心帮扶的省安监局、省体育学院、市工商联驻村工作组等一批先进典型。

“我们不仅要当好‘服务员’‘店小二’,还要当好参谋,为贫困群众找准贫困根源,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想、明确发展发向、制定帮扶措施,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让‘输血’与‘造血’并举,实现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省体育学院驻苇子水村工作组组长杨威说。

打好“服务牌” 把稳党建扶贫“方向盘”

只有立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才能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如何激活党建扶贫 “一池春水”?借鉴外地经验,阳原县在全市率先推行了以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便民服务室为主要架构的便民服务代理制,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68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的审批权或受理权下放到乡镇,1000多名村干部、200多名大学生村官担任了便民服务代办员,为群众无偿代办事项。

“足不出户就可以把新农合、低保申请等事情一 一办好, 这样的事情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啊!”大田洼乡官厅村孙会英老人深有感触地说道。

在具体运行中,阳原县还提出了“标准再提高、制度再完善、服务再优化” 的要求, 制定了 “关于 ‘加强三级平台建设、 推行三个代办制度’ 的实施方案”, 公布 “行政审批事项清单” 等4个清单, 进一步完善了相关制度, 重建了村级事务运行流程, 使便民服务代理更加科学合理、 规范高效, 方便了群众办事, 受到了广泛赞誉, 形成了 “支部领着干, 群众说了算”的生动局面。

“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和惠民措施, 切实送到群众的心坎里, 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我们的党建工作就真正做到了家。”阳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韩俊峰说。

打好 “创新牌”装上党建扶贫 “助推器”

创新是动力之源,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理清精准扶贫的思路;只有不断创新,才是找到精准脱贫的 “金钥匙”。

阳原县籍箕疃村民付永刚夫妻,在村内的默然民安农业发展公司打工,一年下来,全家能有4万多元的经济收入。 而且, 夫妻俩连续四年都拿到了公司分红。

“不管公司是否盈利,打工村民都会按入股钱数得到不低于10%的分红。我们公司还成立了生猪养殖合作社,常年务工人员达120多人, 目前已有周边25个村的2200多贫困户参与了入股。”公司董事长张国强说。

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阳原抓党建促扶贫工作中,一直着力解决的问题。

结合实际,阳原用市场经济思维研究党建扶贫新模式,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 “支部+种植大户+合作社+农户”的小关模式, “公司+合作社+贫困户” 的籍箕疃模式, “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的辛旺庄模式,并在全县迅速推开, 所有贫困户全部纳入产业协会管理, 以协会名义接收贫困资金, 并与企业、 富户、 市场精准对接, 形成规模效应, 将具有阳原特色的杏扁、 裘皮推向了市场, 为推进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这县统筹推进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与基层党建示范片区建设,整合各方资源,重点打造了西城、要家庄的12个村连线发展的环城党建示范片区;三马坊、东城镇的19个村连片发展的生态旅游党建示范片区,影响力、 辐射力和带动力的良好态势逐步显现。 其中, 揣骨疃民俗文化小镇、上八角礼义小镇等一批融合民俗、产业、 传统文化等多种元素的特色村庄脱颖而出, 成为党建示范片区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