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经过当经验

2016-10-24 文章来源:上海公共招聘网

小勤是一名大专学历的应届毕业生,读书期间,小勤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几乎每年的寒暑假都在各种各样的“职场体验”中度过,如今,走出校门,面临就业的小勤却在“真刀实枪”的求职竞争中,失了方向……,屡次都败在了实践经验上。小勤满腹怒气和不平:明明简历中清楚条理地写着有参加类似岗位的工作经验,每个假期都辛苦投入地工作,选择岗位的时候也都向类似的岗位倾斜,为什么企业却偏偏觉得自己没有相关经验呢?岗位经验对每一位在校大学生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是自身赢得心仪岗位的筹码,也是用工企业筛选应聘者的标准之一。但类似小勤这样的毕业生,其主观所说的岗位经验真的可以称之为工作经验吗?企业对工作经验的衡量标准又是怎样的呢?

在信息匹配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有些人只是做过了一些实践,“经过”却没有“经验”,并未给自己职场发展带来多少帮助。在职场,用人企业看中的是“经验”,即你经历过并收获了实践的价值,比如形成了问题意识、良好行事习惯以及反思能力等。而“经过”,不过是表示某个时间你做过某件事而已。从这个角度分析,小勤耿耿于怀的工作经验可能只是一种工作经历,而错把工作经历当做工作经验去“增值”,不仅让面试结果大打折扣,还间接致使小勤与工作机会擦肩而过。

据小勤介绍,在某家旅行社实习期间,他曾接到过这样的一个任务,需要他协助一位带教导游带领一个外地旅行团去看艺术表演,因为那名带教导游正巧家中有事,就请小勤先做一些准备。小勤与外地团的导游、剧场和租车公司三方沟通后,确定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数,场次,然后就和带教导游汇报情况,静待演出时间的到来。对于小勤而言,如果只是做到这样的程度,那么他的工作经验也只能称之为工作经历,因为这些工作对于小勤而言不仅在能力的提高方面没有起到推动作用,在收获实践的价值方面,似乎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如若小勤可以在实践岗位上,在完成这些准备的事宜中,多加思考,勤于推敲,那么经历变经验只需秒杀大脑在思维中的一个转角。简单而言,第一,在结束几方的沟通后,没有及时向带教导游上报准备进度和程度。第二,单单从准备工作而言,所有的沟通工作均为口头传达,未形成书面的材料。容易出现遗漏、遗忘等各种情况。第三,未能做出活动的预算,在经费的控制方面没有抓手。第四,没有掌握所有联络人的通信方式,包括驾驶员,剧院联系人等,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无法第一时间找到相关人员。第五,当天的任务进度表。什么时间段集合,正常情况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剧场。如遇其他状况,最迟到达的时间要做初步的预估,可以让剧场知晓。第六,剧场是否可以安排其他的专门进口出口给旅行团使用等。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预案和细节等,需要进行周全的安排,例如天气,气温和晕车预设等等。

由此可见,看似简单的一个活动安排,不经过深层次的思考,只会形成流于表象的肤浅。对于每一位应届生,所接触的工作,所能够达到的深入程度都是有限的,需要做的,可以做的,就是在有限的工作范围内创造无限的思考空间,在有限的思维层次里扩展思维的覆盖外延。用专业方式做事,远比做专业的事更重要。任何一个工作任务都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细节尽在掌握就是让工作做得精彩的开始。

职场类似小勤的新人还有很多,和小勤有类似实践经历的也不在少数,错把经历当经验,不仅会在认识自我的客观性上失了偏差,也会在面对失败的求职结局时有了消极的想法。初涉职场,我们往往没机会承担多重大的工作,做的无非是些打杂的事务。但你面对看似简单的任务时,我们是否在眼高手低?是否已有观察反思的习惯?是否能洞察细节?是否主动向更有经验者学习?是否每一个任务都能站在更高一层的视角思考……?唯有在进入职场之时就努力想这些,做这些了,才会让“职场三五年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成为现实,使“职场十年也找不到下家”成为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