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费”坚持数年,立志改变山区落后教育面貌 济宁小伙扎根大凉山支教

2017-06-01 文章来源:新浪网

略显瘦弱的身板和一副眼镜,记者眼前的26岁微山小伙尹洪伦似乎并不是一个十分健谈的人。但在他沉默的外表下,却有着让同龄人竖起大拇指的经历——在四川雅安和大凉山深处坚持支教四年。为了筹集教学用具和孩子们的学习用品等费用,他每隔数月就要来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打工,辛苦攒下几千元后返回深山继续教学,让知识的火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大山深处萌芽。

自幼立志志愿者的种子在心里萌发

“小时候,我看过关于四川支教的记录片,也听老师讲起过当地的情况,当时我就立志要做一名支教老师,改变当地的面貌。”尹洪伦告诉记者,自己中考发挥不好,备受打击的他高二就结束了自己的学业,开始在外面打工。“我虽然没有继续学业,可学习的劲头一直没有放下。在打工期间,我也主要是在对外的饭店和一些高档西餐厅,这样能练习我的英语口语。”尹洪伦告诉记者,2013年,四川雅安发生地震,灾区传来的消息始终牵挂着他的心,前往灾区做一名志愿者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

在雅安,尹洪伦一待就是两年。灾区救援工作基本结束后,他的身份由救灾志愿者变成了雅安市芦山县双石镇的一名支教老师。“地震之后,当地的老师比较缺乏,我就留了下来,主要教孩子们音乐和英语,这也正好符合我做一名支教老师的愿望。”尹洪伦告诉记者,在支教期间又逢云南地震,他又只身奔赴灾区救灾。

在雅安期间,尹洪伦接触到了一位山东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队长向他讲起自己在四川大凉山山区进行志愿服务时的见闻,保存在队长手机上的一幅幅照片深深刺痛了尹洪伦的心:“实在没想到我们国家还有这么穷的地方。”被深深震撼的尹洪伦听队长说,因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当地的山村里没有学校、老师,孩子们无学可上、甚至不能识字。“我觉得我应该到大凉山去,那里更需要我,也能完成我做一名支教老师的愿望。”尹洪伦说道。

自费坚持他在大山深处播下知识的火种

2015年11月,尹洪伦离开雅安前往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拉木阿觉乡马依村。这是一个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的村子,全村有700多人。通往村里的12公里山路,有水泥铺装的路面只有三公里,其余全是大坑小坑的泥泞道路,尹洪伦深一脚浅一脚的走了近3个小时才进村。

目光所及之处,尹洪伦看到的是让人难以想象的贫困与封闭:在东部地区已经如同文物般稀有的土坯房,却是这里村民们遮风挡雨的住所;全村只有村委会有一间厕所,人畜粪便所处可见;每家都有四五个孩子,孩子们穿着脏兮兮的衣服,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他这个“外来人”;孩子们没接受过任何教育,十几岁的孩子不认识任何简单的汉字……“尽管我去之前,我们队长也跟我讲了当地的情况,可当亲眼看到时,还是觉得超出了我的想象。”让尹洪伦略感欣慰的是村里人的朴实,为了迎接他这位“老师”,尽管经济上十分窘困,但村里还是杀猪宰羊,用一顿丰盛的大餐来招待:“他们还是很尊重老师、尊重知识的,尽管条件艰苦,但我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可是要改变村里多年没有老师的现状,把孩子们重新拉回课堂谈何容易,特别是对于女孩,村民更是觉得只要能生娃带孩子就行,文化的高低是件并不重要的事儿。

没有教室,尹洪伦就在村口找了块空地;没有学生,尹洪伦就挨家挨户“招生”;没有学习用具,尹洪伦自掏腰包,跑了十几公里山路背回一大包学习用具,免费发给孩子们。可除了物质上的匮乏,更难的还是与当地人的沟通:彝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当地的方言与普通话体系相去甚远,这对于来自山东的尹洪伦更是如同“天书”般难懂。好在他很快就在村里找到了一名“翻译”,算是初步解决了这一难题。“我的这名翻译曾经外出打工,懂得普通话,我和村民们的交流要依靠他在中间翻译才能完成。”

尹洪伦告诉记者,第一堂课上,招来的二十多名学生们渴求知识的目光让自己突然有些紧张。“学生们没有任何基础,加上语言也不通,所以第一节课就定成了音乐课,这让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尹洪伦说,一上午的学习后,孩子们的歌声在草坪上回荡起来。就这样,从一首歌、一个汉字、一个英语单词开始,尹洪伦带着一群孩子开始在知识的原野上跋涉。

每隔几个月,尹洪伦都要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打短工,挣得几千元工资后再回到马依村,为“学校”添置教学用具、为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工资比较高,我干两个月的短工就能有几千元的收入,可以支持我继续教学。”几年时间,尹洪伦数次往返于北京上海和四川之间。

走出大山他改变了失亲女孩的命运

在尹洪伦和记者交流时,11岁的吉克拉座显得有些急躁,没多大一会儿,这个皮肤黝黑的小姑娘就在椅子上待不住了,她开始在大厅里跑动,好奇的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她从小没有了父母,性子也比较野,说实话,我还有点怕她。”尹洪伦告诉记者,11岁的拉座并不是自己的学生,来自与支教村临近的乐约乡。

几年时间内,拉座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叔叔相继离世,只剩下拉座和哥哥衣合跟着婶婶生活,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后来,拉座被一位出门云游的僧人发现,这位僧人把拉座的遭遇告诉了尹洪伦。“我和这位僧人也是在救灾时认识的,他知道我在给孩子们当老师,就希望我能关注。”得知了拉座的事情,尹洪伦带上了大米、面条等生活物资,翻越几十里山路找到了拉座。“身上挺脏的,但是她胆子很大,一点也不怕我。”尹洪伦说,见到拉座时,拉座的情况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糟糕:患有先天性耳聋、中耳炎和胆脂瘤,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引发脑膜炎进而危及生命。在取得拉座婶婶的同意后,尹洪伦把拉座带回到自己身边,并在网上发布了拉座的消息为她筹措手术善款。经过多方努力,拉座的手术费用终于筹齐并且成功进行了手术。尹洪伦还用善款给拉座配上了助听器,让她第一次走进了有声的世界。

去年,尹洪伦把拉座带出大山,带到自己的姐姐家过了一个年。这是拉座第一次过汉族的新年,她对一切都很好奇,包饺子、贴春联,拉座跑来跑去十分开心。过完年,尹洪伦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在当地联系了一家特殊教育学校,让拉座在学校接受了正规教育。

现在,马依村的学校已经建了起来,政府也给学校派驻了两名老师,尹洪伦结束了一年多的支教,但此时的他肩上又有了新的担子:“我在帮助志愿者队伍招收支教老师,对他们进行培训,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孩子获得知识。”尹洪伦告诉记者,希望用自己的支教经历帮助到更多准备投身支教事业的年轻人,让知识的火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大山深处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