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什么?志愿者是什么?留在兵团又是什么?

2017-06-05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

我与志愿者有着割舍不掉的缘分,还记得2010年9月刚入校时,参加人生中的第一场面试便是关于志愿者的故事,独自参加的第一个社会组织便是西安公益联盟。对于志愿公益业有过追求,有过奉献,但未能如愿成为一名正式的志愿者成了大学时期的一个遗憾。2014年5月,当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号角吹响的时候,我便窃喜我的圆梦机会来了,用一年的时间以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回报家乡,圆那个久违的志愿者之梦。

2014年8月,我同一千多名西部计划兵团志愿者一样,经历近一周的集中培训后回到一师,去往一个成立于2013年6月的新生农牧团场——幸福农场。还记着刚报道时车窗外望不到边的黄沙、场部那座集学校、办公楼、宿舍楼为一体的多功能豪华三层建筑物、能同时容纳十六人的超级大宿舍、每天仅两趟的公交车......眼见的一切刷新了一个新疆人对荒凉的重新认识,当时青春热血的自己还自封了一个拓荒者的名号。

提起拓荒者,志愿者期间不得不说就要数沙尘暴和种树了。幸福农场新建时间短,大部分土地都是都是弃垦的沙地、荒地,一遇上多风的春天,空气中总是夹杂着细沙,风力强大一点,沙尘暴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滚滚而来,于是幸福农场干部职工与沙尘暴做斗争的事件屡见不鲜。印象比较深刻的是2015年5月18日,新播种的玉米饲草地因遭受大风的袭击必须重新播种,我同其他近30名干部一样被派去支援,将吹烂的地膜揭掉、吹乱的滴管带回收,方便播种机再次作业。刚下地的时候还是晴空万里,活干到一半的时候便开始起风了,很快沙尘暴就起来了,戴着的帽子被风吹掉了,夹杂着沙子的风打在脸上生疼,原本就不受控制的滴管带在风力的影响下带着牵制它的人东倒西歪,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大家硬是顶着漫天黄沙奋斗了近3小时才将整块儿地的薄膜和滴管带收完,风沙还未停息又急着辗转到下一块儿地。可能是政工员的下意识行为,我竟用镜头记录了那场战斗,每每翻看那些照片时都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小时候因为自小在重庆长大的缘故,未曾参与过种树,来到兵团也因为一直在外上学一直无缘于种树。在幸福农场服务的这一年打破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种树、第一次解放苗、第一次给水稻除草......每年春秋季的周末便是我们集体种树的日子,拉线、起垄、挖坑、埋树、定干、包头,每一道工序都了然于心,细数自己经手过的树苗,没有上千也有八百了吧。看着那些成活的树苗,忍不住畅想,等我老了我要指着这成片成片的防护林自豪地对我孙子说,这就是你奶奶当年种的树。

志愿服务期间,我在水(电)务分公司担任实习政工员,分管宣传思想、党组织建设、计划生育、民政、残联各项工作。笨鸟先飞,没有任何经验的我只能以勤补拙。不知道如何发现新闻,就天天追逐着同事问他们都在做什么工作;不知道如何撰写新闻稿件,就将从百度搜索上至少三篇同类型的新闻,学习它们的结构和措辞;了解到公司宣传阵地设施薄弱,便号召同事一起利用废弃的版面、报纸,制作简易阅报角、公告栏,同时组建QQ业务交流群,改变以往靠板报、横幅进行宣传的单一模式;对于不会画画,写字又丑的我来说,出黑板报是一项极其困难的工作,特别是那种要参加集中展出评比的主题板报。凡事只怕认真二字,按照尺寸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印出来,粘在黑板上,用复写纸一笔一划的拓写下来,再用涂料上色;将要画的图案放大打印出来,一遍一遍的临摹,再对照着图案反复修复修改,小小的一面黑板报硬是折腾了三天才最终定型,那趟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主题黑板报也是第一次在参赛中荣获了三等奖。

2015年10月,我由水(电)务分公司的一名政工员调岗到机关党群部担任摄像员一职,给出的理由是看中了我那份踏实、肯干的工作劲头。虽然同是从事宣传工作,但对于从未接触过电视新闻编辑的我来说,那是完全陌生的领域,对电子产品一向反映迟钝的自己得知要在两周的跟踪学习之后达到熟练操作使用摄像机,并进行新闻编写剪辑工作时,内心感到极度的恐惧和无助。不辨方向的前路,周围同事投来的怜悯眼光,不得不让我开始质疑人事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甚至一度认为调岗就对我的变相打压和排挤。“除了我自己选择放弃,没人能逼走我......”不服输的劲头一直激励着自己勇往直前。设备在双肩上勒出血痕、手臂因托举重物而持续发抖、憋气憋到破功.....我将所有的困难当做人生路上的拦路石,走一段儿捡一块儿,累的时候休息一会儿,难过的时候哭一会儿,然后继续向前。当我第一个发稿月以送稿6篇,用稿4篇的高命中办公室同事向我竖起来大拇指时,我知道我可以;当学校书记接过剪辑的主题班会参赛视频向我点头微笑时,我知道我可以;当周围同事的眼神由同情转变为惊讶时,我知道我做到了。

扛着摄影架子来回穿梭在幸福农场各类会议室、活动现场、田间地头;垫着脚尖、仰着头、手撑着脖子时时监测画面的拍摄情况;夜间在广播室拼拼凑凑,撰写新闻稿件......这就是我的工作日常。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2016年实现了阿拉尔电视台有效用稿64条,成为农场首位获得师市级电视优秀通讯员,也为幸福农场赢得第一张阿拉尔电视台优秀通讯站荣誉证书。

服务期满之后,我选择留下,用另一种身份继续挥洒青春热血,与幸福农场一同成长。近三年的时间,看着望不到边的荒漠中渐渐屹立起一排排生机勃勃的小白杨苗,宽敞明亮的保障性住房取代拥挤的集体宿舍,仅有的两栋小楼房的场部慢慢蜕变成一个现代化小城镇。看见这些自己仅贡献了几千分之一的发展变化,心中满满的都是自豪,仿佛她就是自己,自己也是她。

奉献的青春岁月,最能让人回味。幸福农场,我愿同你一同成长,继续续写追梦和圆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