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顶尖人才团队项目最高资助1亿元

2017-06-05 文章来源:杭州日报

6月2日,海宁发布了最新的“人才新政”,对项目、人才的资助奖励力度之大,与杭州、嘉兴的人才政策相比也毫不逊色,堪称“史上力度最大”。

比如,对于顶尖人才领衔的团队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制定专门的政策进行支持,海宁将给予项目不低于1000万元的资助或投资,特别优秀的甚至可以追加1亿元。

这与杭州去年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新政的若干意见》奖励力度持平。

再比如,对企业聘请的“海外工程师”,根据企业支付的薪酬,给予用人单位最高50万元的年薪资助。去年8月开始实施的《杭州市“115”引进国(境)外智力计划实施意见(2016-2020)》,对于高端国外专家,最高年薪资助60万元。

海宁本次发布的“人才新政”,无论从资助奖励的规模还是范围,都向省会城市杭州“看齐”,也表明其求贤若渴的心态。

在海宁发布“人才新政”当天,还举行了“潮起东方·赢在海宁”创业大赛决赛。

已经成功举办5届的创业大赛,已成为海宁人才工作的一张“金名片”,前几届的获奖项目,许多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前景无限。

第二届“潮起东方·赢在海宁”创业大赛的一等奖得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纳米技术研究室主任、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志棠研发的硅溶胶、抛光液可替代同类进口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获奖后,他在海宁创办了浙江新创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10000吨的生产线已经正式投产。

此次第五届大赛共吸引了亚、欧、美、澳四大洲20多个国家和140个高层次人才参赛,申报项目中,6成以上申报者都拥有博士学位,5成以上项目具有知识产权。

徐叔波博士在本届大赛上,带来参赛的项目是“精密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产业化”,其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减速器还填补了该项目在国内的空白。

“目前该项目已经研发完成,现在需要找设备和工厂将其量产。”徐叔波表示,海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诱人的人才资助奖励政策,是他选择参加比赛的原因。“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工业机器人需求量最大的区域,海宁这个地方也是资本、人才和市场交汇的区域。”徐叔波说。

本届大赛征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六大领域。这些项目在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与海宁的产业结构布局高度契合,可以说是海宁的“定制版”项目。

“潮起东方·赢在海宁”创业大赛为海宁输送了不少新鲜的“人才血液”。去年底,海宁累计引进培养各类创业创新领军人才130人,其中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32人,省“千人计划”专家21人,产业领域涵盖信息和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行业,成功培育了全省首个“首席外国专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