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人力资源(人才)市场 2015年第三季度供求情况分析
今年第三季度,全市人力资源(人才)市场共举办现场招聘会167场,其中大型招聘会11场,专场招聘会26场,固定招聘会130场。因正值就业高峰期,为了提升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搭建更为高效的洽谈交流平台,7、8月份全市各人力资源(人才)市场均举办了多场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大型专场招聘会。9月10日至10月10日,全市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
本季度累计进场各类招聘单位6981家次,环比增加8.91%,同比减少22.55%;提供岗位10.4万个,环比增加0.30%,同比减少37.13%;进场求职人才13.3万人次,环比增加4.32%,同比增加24.23%;达成初步就业意向4.5万人次,环比下降11.51%,同比下降22.31%。求人倍率(有效岗位数/有效求职人数)为0.78,而去年同期、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54、1.05、0.81。
总体来看,本季度招聘岗位数量较上一季度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太明显,市场需求仍然在低位徘徊;岗位数量由供过于求递变为供不应求,并且呈现出持续走低的态势,而求职人员数量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就业压力增大。
一、经济增速放缓导致部分行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就业岗位供给缺乏持续动力,并有减少的趋势。
日渐旺盛的就业需求,使得市场呈现出岗位供不应求的态势,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求职者数量还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性,市场供求缺口会进一步扩大。从第二季度开始,因岗位减幅较大,由用工缺口7942个变为需求缺口24355个。本季度虽然供求双方数量较第二季度均有所增加,但需求缺口仍然比第二季度增加了5208个,达到29563个。
二、人力资源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供求双方在多个维度存在认知差异,意向性洽谈成功率走低。
今年的意向性成交率逐渐下降,尽管本季度进场求职人数不论是和去年同期还是第二季度相比,均是增加的,但达成初步意向的数量并不理想,在本季度出现全年最低值,这说明供求双方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就业竞争压力相比去年要大很多。从企业角度来说,在外部经济环境的压力下,会考虑降低人工成本,甚至会安排一人多岗,把人力成本压缩到最小,这无形中就提升了企业用人的门槛,提高了岗位对应聘者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潜在要求;而当前再就业群体所占比重为58.63%,他们在年龄、学历、知识结构等方面都与企业需求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
另外,在经济增速减缓的影响下,大多数企业并未实现年度涨薪。从市场数据来看,同职位的岗位薪酬并未因为行业不同而出现较大差别,基本上都是持平的,这对于希望拿到更高工资的再就业群体来说可能难以接受,而且在当前买方市场下,企业在劳动力议价方面更有主动权。
三、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影响下,第三产业仍然是贡献就业岗位最多的中坚力量。
本季度三大产业岗位需求所占比重分别是0.84%、28.67%、70.49%,与上一季度相比,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减少6.94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加了6.96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下滑幅度最大的就是制造业,与第二季度相比下降9.1%,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人员饱和现象,其他行业略有浮动。
在第三产业中,住宿餐饮业增幅最大,环比增加129.4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环比增加62.1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环比增加21.29%,金融业环比增加18.53%,批发和零售业环比增加17.31%。此外,岗位需求减少较多的几个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环比减幅分别是65.33%、17.05%、14.20%。
四、进入市场流动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在本季度达到峰值,但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集中就业现象。
第三季度进入市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是今年以来最多的,主要原因是不少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回家就业,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在经历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之后,就业目标更加实际,把求职重点转向人力资源市场。
从月度进场数量来看,呈倒三角型分布,7月份高校毕业生数量最多,总数为6840人,占新成长就业群体总量的83.33%,占求职总数的14.52%;8月份为4380人,占新成长就业群体总量的72.35%,占求职总数的8.76%;9月份为2189人,占新成长就业群体总量的81.80%,占求职总数的6.05%。
和往年相比,高校毕业生在求职群体中所占比重在逐年减少,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求职渠道多样化,成长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90后,对于网络的依赖性更高,各大招聘网站成为他们择业的重要方式之一。二是因为有家庭经济的支持,不少大学生并不急于就业,而是希望能够一步到位,找到一份满意理想的工作。三是相当数量的毕业生缺乏对自身的清晰定位,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做长期择业的打算。四是当前就业岗位供小于求,企业对于求职者筛选的门槛提高,大多数企业更青睐有一定工作经验和阅历的求职者,所以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面变得狭窄,影响了他们到市场择业的积极性。
五、再就业群体数量较上一季度有所增加,仍然是当前就业的主群体。
受经济形势影响,由于工作量不饱满、企业工资发放不及时等原因,许多在职人员选择了主动离职,重新进入市场寻找新的工作岗位,像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餐饮业等都是流失员工比较多的行业。本季度再就业群体的数量占到了求职总人数的61.77%,比第二季度增加了7.37个百分点。因正值秋收农忙之际,本季度农村人员数量环比下降了3.29个百分点,占总求职人数的7.23%。
六、销售类岗位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依然是招聘企业需求量最多的职位,但同时也是用工缺口最大的职位。
第三季度销售/市场类职位较上一季度增加50.67%,占岗位总数的71.99%,而需求排在第二位的服务业仅占岗位总数的17.31%。在产能过剩的形势下,如何能更好地开拓市场,将产品成功转化成资本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以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各种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平台应运而生,相应带动了企业对销售类人才的需求。一般来说,这种岗位工作压力较大,挑战性较强,对于年轻人来说,多是被高薪所吸引,抱着尝试的态度应聘的,而对于年龄较大的求职者来说,更愿意保守的选择稳定的工作,所以销售类岗位一直是用工缺口最大的职位。
另一方面,此类岗位在市场中占有较大比重,导致了岗位同一性较强,这也是造成意向性成交量变小的一个原因。
七、经济新形势下,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势必会对行业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淘汰掉落后产能企业和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行业。为了能在竞争中生存,招聘单位会更愿意选择成熟型人才以及高技能型人才,对于低学历求职群体来说,进行技能培训是求职成功的保证。由于部分行业发展不景气,不少专业性人才,选择跨专业、跨行业就业,人才流失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一旦形势好转经济复苏,或将面临人才缺乏的困局。
调查发现,不少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因所学专业就业困难,而选择了跨专业就业,在机械设计与制造类、土木建筑类、机电类、生物制药类等专业的求职毕业生中,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跨专业就业,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来说,有利有弊,如果专业知识、专业素质都过硬,放弃专业有可能会牺牲个人未来在本专业领域内快速成长有所建树的机会,机会成本较大,毕业生在择业时应结合自身优势,慎重选择。(济宁市人才市场 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