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句容:2015年就业形势研判报告

2015-10-30 文章来源:句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为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及时准确掌握就业情况的变化,2015年以来该市依托现有就业数据统计监测基础,全面开展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一、当前句容市的就业基本情况

(一)宏观经济状况

2015年上半年,句容地区生产总值约为250.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4%,全市经济运行状况良好。预计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总和约为350亿元,同比增长10.58%,经济形势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二)就业情况

1.城镇新增就业情况。前三季度,我市城镇新增就业8631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29.9%。其中第一产业城镇新增就业9人,第二产业5407人,第三产业3215人。

从行业分布来看,城镇新增就业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非公有制企业城镇新增就业8564人,公有制企业则为68人。

2.重点人群就业情况。前三季度,大学生就业944人,同比减少29.87%,环比增长14.28%;分布在第一产业4人,第二产业568人,第三产业372人。

大学生人数分布最多的三大行业依次是制造业489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81人、批发和零售业115人。    

外省市来句务工人员987人,同比减少14.18%,环比增加3.26%;分布在第一产业15人,第二产业701人,第三产业271人;而人数分布最多的三大行业依次是制造业607人,批发和零售业128人、建筑业94人。

(三)失业情况

1.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情况。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失业1392人,与上年相比减少34.89%;环比减少29.94%

从城镇新增失业人员性别构成来看,男性756人,同比减少30.87%,环比减少25.61%;女性636人,同比减少37.93%,环比减少33.22%

失业人员中实现就业和再就业987人,同比减少38.43%,环比减少11.23%;期末失业51人,同比增长112.5%,环比减少4.56%

2.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化情况。我市前三季度城镇失业率稳定在2.26%左右,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这主要得益于我市经济平稳运行以及对就业创业的扶持。预计我市四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将在2.23%上下浮动。

3.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情况。前三季度新增领取失业金人数为734人,同比增长2.09%;本期领取5584人,同比减少15.83%;终止领取738人,同比减少12.25%

4.失业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前三季度,我市失业动态监测企业职工人数基本呈现增减变化趋势,但增减幅度不大,减员主要是由于正常终止、解除劳动合同以及自然减员所致。

(四)企业用工情况

1.企业用工总量情况。我市企业用工总量(有效录用人数)为27218人;其中今年前三季度新录用4011人,同比增长10.65%,,环比增长8.53%;退工1802人,同比减少15.08%,环比减少23.06%

从产业划分情况看,我市第一产业用工总量为576人,所占比重为2.12%;第二产业用工总量为13915人,所占比重为51.12%,而第三产业用工总量为12727人,所占比重为46.76%

按行业分组情况看,企业用工总量最大的三大行业依次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用工总量分别为13260人、4950人和4498人。

从企业注册类型划分来看,内资企业用工总量占企业用工总量的比重最大,有效录用人数为21356人,占比为78.4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有效录用人数为4978人,占比为18.29%;外商投资企业有效录用人数为884人,占比为3.25%

光电子产业是我市重点支柱性产业,其发展过程备受各级政府的重视,2010年,江苏光电子产业园落户于句容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加大了我市光电子企业用工需求量的增加。据统计,我市光电子产业用工总量10024人,占用工总量的36.83%,同比增长10.58%,用工态势总体向稳。

2.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前三季度,我市重点监测的53家企业用工需求数为3725,同比增长9.5%,环比增长12%;监测企业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企业用工需求数为2421,第三产业用工需求数为1304;而光电子产业用工需求数在第二产业中所占最大,占比为62%,需求数达1501人,需求人数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5.02%,其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我市光电子龙头企业巨宝精密加工(江苏)有限公司因增加一条成产线,导致一线生产工人缺300人,致使用工需求量激增。

3.企业用工缺口情况。前三季度,我市重点监测企业中有43家企业缺工,用工缺口数为1086,同比减少17.41%,环比减少15.02%。其中第二产业用工缺口数为662人,第三产业用工缺口数为424人;从行业划分来看,我市重点监测企业主要分为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娱乐业;其中制造业用工缺口数为662人,住宿和餐饮业缺口数为212人,批发和零售业201人,娱乐业缺口数为11人。

前三季度,我市重点监测企业用工缺口数最大的前三岗位依次是操作工、技术工和业务员,分别缺工252人,164人和98人。而对求职者的的文化程度要求主要集中在高中文化程度(包括职高、技校、中专)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缺口分别为391人、354人,所占比重分别为36%32.6%,这主要是由于我市对一线操作工的需求量较大,而其所需的文化程度不高。从技能等级要求看,无要求所占比重最大,缺口数为735人,初级工缺口数为302人,中级工及以上缺口数49。最后从岗位类型上看,生产岗位缺口数为961,所占比重为88.49%;管理岗位缺口31人,技术岗位缺口45人,其他岗位缺口49人。

(五)市场供求情况

1.供求总体情况。前三季度,句容市人力资源市场共举办招聘会68场次,共有2985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了21722个就业岗位,进场求职人员达17104人次;求人倍率为1.27,就业形势比较平稳。

2.各产业劳动力需求情况。从产业分组的需求情况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市产业需求的主体仍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1.88%46.82%

3.各行业劳动力需求情况。从行业需求看,制造业需求量为7972人,占总需求的36.7%,是我市需求的主体行业。而需求量位列第二、第三位的依次是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需求量分别为28992394,所占比重分别为13.35%11.02%

4.各经济类型劳动力需求情况。从经济类型看需求情况,内资企业仍是需求的主体,占企业总需求的77.3%,需求16791人;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比22.7%,需求4930人。

5.求职人员构成情况。从求职人员构成来看,“本市农村人员”和“新成长失业青年”(含应届毕业生)是求职的主体,两者所占的求职比重分别为50.2%17.06%。我市一直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成为求职的主力军。

6.技术等级情况。从劳动力需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17.61%,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其主要集中在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从求职人数来看,有技术等级的求职人员所占比重为20.42%,其中初级专业技术等级占18.81%,中级专业技术等级占0.89%

7.各类职业供求情况。从职业供需情况来看,我市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三个职业分别是操作工、技术工和业务员,缺口数分别为1327人、612人和450人。而从求人倍率看,操作工、缝纫工和服务员的求人倍率最高,这些职业主要是由于收入较低,劳动强度大,所以求职者选择相对受限制。前三季度,在我市“需求小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中”,最受求职者青睐的前三个职业分别是文员、人事专员和会计出纳,这类职业多数是坐在办公室,工作相对轻松,又比较体面,所以求职者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二、就业形势研判

(一)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今年前三季度,句容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创造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有利于我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前三季度,我市城镇新增就业8631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29.9%,但城镇新增就业总体稳定且环比呈现稳定增加的态势。而从失业情况来看,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26%左右,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些都说明了我市的总体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向好的态势。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虽然目前我市就业形势总体保持平稳,但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呈现了“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并存的局面。据监测数据反映,我市上半年求人倍率为1.27,职业供求总体平衡,但供需匹配度却有较大差距。我市需求缺口较大的岗位主要是一线操作工等,而求职者比较青睐于劳动环境好、工作压力小、较为体面的文员等岗位。

(三)大学生等重点人群就业压力较大

前三季度,我市大学生就业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呈现减少趋势,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社会大环境看,高校毕业生总数数量庞大,就业压力相对较大。目前,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存在着偏差,对就业和薪酬的期望值过高,不愿放低姿态从事苦脏累的工作,且对自己定位不清,目标不明,不清楚自己的能力适合从事何种工作,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顺利就业。

(四)就业增长压力较大

与就业增长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增长率,在全球、全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的影响下,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将减弱,句容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将给就业带来新的挑战,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淘汰落后产能及劳动密集型企业,这就会带来规模性的岗位流失,产生新的失业。

三、对策建议

(一)深化就业领域改革,促进就业创业

首先,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尊重企业和劳动者的市场供求主体地位,消除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其次,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扶持创业政策体系,鼓励大众创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再次,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提高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促进劳动力供求双方有效对接。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质量

一是要鼓励企业和引导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培训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为我市重点企业开展订单式的在岗职工技能培训,加强职业能力鉴定管理,缓解供需矛盾;三是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掌握一技之长;四是,要尊重劳动和技能,完善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引导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三)落实就业援助政策,助推重点人群就业

一是对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被征地农民、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创业补贴等政策;二是对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给予社保补贴;三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如保洁、保安、家政等公益性岗位,积极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同时落实公益岗位补贴。

(四)规范企业用工,激励吸引员工

一是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二是逐步提高职工的福利、奖金收入。三是要不断提高各项保障水平,如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四是探索建立农民工公寓,为其提供安定的住所,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其稳定就业创造有利条件。五是改善企业的用工环境,包括工作和生活条件,并满足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强化企业与员工的关联性,形成“锁定效应”,以此留住职工,实现稳定就业。

(五)加强就业形势研判,增强就业工作的预见性

依托现有就业数据统计监测基础,细化部分数据指标内容,不断强化数据搜集工作,做到从宏观经济指标、就业情况、失业情况、企业用工情况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等方面分析研判就业形势,准确掌握就业失业状况,增强就业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程才林、秦晨晖)